刘超云在为村民测量血压 记者 杨沛洁 摄
4月15日,天气阴冷。像往常一样,早上刚过6点,叶县廉村镇甘刘村村医刘超云就起床了。他先打扫诊所的卫生,烧了壶热水,然后打开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消毒灯先打开一个小时,乡亲们来了就可以直接用了。
快7点了,刘超云才走进厨房,把两个鸡蛋打碎搅匀后,用开水沏成茶。刚刚喝了几口,诊所里就来了病人。
连续为几名村民诊断完输上药后,已经过8点了,刘超云这才端起早已放凉的鸡蛋茶。
“超云,对不住呀,又让你喝凉鸡蛋茶了,你咋总这么着急,俺也不差这一会儿呀。”躺在床上输液的村民王二莲不好意思地说。
“没事儿,已经习惯了。”刘超云站起来,伸了一下有些酸疼的腰,1.5米左右的身材,显得瘦削单薄。
刘超云在甘刘村从医28年了,他是2000多口人的甘刘村唯一的村医。
高考被拒,无奈选择从医
刘超云出生于1966年,因为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很小就患上了佝偻病。没钱看病,父亲只好整天背着他到处求偏方,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最终留下了后遗症。如今刘超云稍微一运动,就要大口喘气。
1986年,刘超云高中毕业。尽管成绩不错,但由于身体原因,他没过高考体检关。“一下子,我觉得活着没啥希望了。”他回忆道。
这时,一个亲戚介绍他去平顶山卫校成了旁听生。年迈的父母省吃俭用,全力支持他。由于没钱买专业书,一到周末,他就去书店抄书。慢慢地,书店的工作人员被他打动,破例让他伏在书案上抄,还给他弄来一摞书当凳子坐。就这样,他一抄就是一天。
3年后学业结束,刘超云每科都是优秀。在湛河区北渡卫生院实习期间,由于业务能力强,医院希望他留下来。有一份正式工作养活自己,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一想到父母老了,家里还有个智障的哥哥需要照顾,他还是忍痛拒绝了,回村开起了诊所。
夜里冒雨跑几里路出诊,仅收两毛钱药费
刚回村,一个毛头小伙能不能看好病,乡亲们有点不太放心。那时候农村做绝育手术的妇女多,术后都要回家输液休养。这是别的医生不大愿意干的活儿,刘超云接了过来,经常上门服务。还有打防疫针,他也总上门服务。交流多了,乡亲们慢慢认可了他。
刘超云的诊所里放着“老三样”:一个手电筒、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村医半夜三更出诊是常事儿,晚上来敲门的,往往都是情况比较紧急的。一听到召唤,刘超云或背起药箱就走,或穿好衣服坐在诊所里等。
那时村里的道路全是土路,没有路灯,一下雨泥泞不堪。最初,刘超云就靠一双脚步行出诊,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也不管远近。一个雨天的晚上,一位村民急诊,家属骑着自行车来接他。他顶风冒雨颠簸了几里地,为病人诊治后,仅收了两毛钱药费。“这是不能算成本的。”他说,像这样出诊半天收个块儿八角的,早已司空见惯。
有时,一晚上有多个病人敲门,他要起来多次。有年冬天的夜里,他刚送走一个病人,又有一个电话打进来。他边穿衣服边自言自语:“早打5分钟,就不用再脱衣服了。”那天晚上,他前前后后起来了4次。
20多年过去了,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刘超云有了一辆小电动车,也会有人开车来接他出诊,但他仍然保留着“老三样”。
为了抢救病人,把鞋都跑丢了
“超云啊,那次你叔中毒,我来喊你,你着急得一只鞋都跑丢了……”村民韩认对几年前的事仍记忆犹新。
那年,韩认的老伴儿在烟田打农药时不小心洒到身上,到了晚上,口吐白沫,神志不清。韩认哭喊着叫开了刘超云的门。当时正值农忙,刘超云在地里忙到很晚刚躺下,一听情况,慌忙从床上爬起来,背上药箱就跑。
“慌得很,鞋跑丢的事我自己都忘了。”刘超云说,他第一时间给患者注射了针对性的药品。然后,患者家属拉着架子车,他举着输液瓶往镇卫生院跑。
中途,他几度喘不过气来。到了镇卫生院,他又帮着参与抢救,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上病人脱离危险后,他才回家。
刘超云没有时间打牌喝酒,没有轻轻松松过过一个重要节日,更没有出过远门。去年,在赴河南电视台录制《脱贫大决战》的节目时,他第一次来到郑州,外甥专门开车带他去看了看黄河。
“我不是不想出去走走看看,是不能也不敢,我怕乡亲们有病找不到我。”刘超云说。
看到病人离世,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作为村医,往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这对于刘超云来说,意味着要付出更多。
2003年“非典”期间,刘超云每天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到村里公共场所、各家各户消毒,一忙就是一天。到了晚上,他全身疼得不能躺下。后来,有村民就替他背着喷雾器,他坚持着完成了“非典”期间的消毒任务。
当时,村里有30多个外出打工的人被隔离,刘超云每天给他们量体温。一些村民问他:“你不怕被传染?”他说:“怕也得去,我是医生啊……”
村里有一位老人肝癌晚期,疼痛难忍。刘超云上门为他输液。老人说:“超云坐这儿,和我说说话,我就不疼了。”
就这样,一连几个晚上,刘超云都没有回家。患者家属过意不去,刘超云却说:“老人没剩多少日子了,就满足他的心愿吧。”就这样,在老人弥留之际,刘超云仍守在老人的病榻前。
刘超云最难忘的是一个晚期食道癌患者。弥留之际,患者连一口水都无法咽下。看着病人艰难地说完最后一句话后慢慢闭上眼,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心里特别难受,真想为他做点啥,可恨自己无能为力。”
“当村医,我最怕的是病人的病情不见轻,更怕遇上意外状况。”刘超云说,有一次,他给一个患者打青霉素,虽然皮试不过敏,但是药输到一半患者就出现了过敏症状。他连忙采取急救措施,可血压迟迟上不去,眼看病人就要休克,他一边继续施救一边打电话找车,直到病人在叶县人民医院出现好转。从此,他更加谨慎,对于输液的患者,他就在一旁守着,直到输完。
每天靠安定片入眠,睡前唱歌减压
采访刘超云的时候,他14岁的女儿抱个布娃娃在眼前走来走去,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来诊所就医的村民无奈地摇摇头:“哎,别提了,那是超云的伤疤啊,揭一次疼一次。”
刘超云的家庭很特殊,父母下世,哥哥年近七旬,有智力障碍,不久前又得了脑梗死;妻子也是智障,不能干家务;女儿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14岁了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只能待在家里,整天跟布娃娃说话。只有他的大儿子是健全的,现在外地上大学。
因此,刘超云只能自己抽空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随访……遇上出诊,他只能撇下家里的3个病人。回来后,这3个人总是把家里弄得杂乱一片。尤其是他的哥哥,劝着吃饭的时候,还会遭到无理谩骂。“多少次,我也号啕大哭过,总觉得很无助。”刘超云说。
不知道有多少次,又累又饿的刘超云只能哭完后默默地收拾。安顿好3个家人后,方便面是他的家常饭,煮冻饺就是改善生活的佳肴。然而,有时候冻饺还没煮熟病人就来了,他就赶快关火,病人走了,他再煮……最后吃到嘴里的,早已泡得不像饺子了。
由于吃饭不及时,热冷不均,刘超云患上了胃病,胃疼起来头上直冒汗,这时他就赶紧啃几口馍、喝几口水。他的大姐、二姐知道后,总给他买些牛奶,并一再叮嘱他热着喝。
“女儿是我最大的心病,我只盼着她能自己照顾自己,有个好归宿。”提起女儿,刘超云的眼圈红了。
他说,女儿现在已经来例假了总是会弄脏裤子,可是妻子不会照料,他也不方便,只能央求乡亲们帮忙。他只希望女儿能照料自己,将来嫁个普通人家。
儿子也是刘超云的心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次他问孩子有对象没有,孩子回答:“爸爸,我咋敢找呀,如果对象来家里一看全是不健全的人,咋办……”说到这里,他哽咽了。
为此,刘超云每天靠两片安定片才能入睡。临睡前,他喜欢唱会儿歌,用手机录下自己唱的歌发到朋友圈,以此来转移痛苦。
刘超云感恩的是多年给予自己诸多帮助的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诊所是借亲戚们的钱盖起来的;家人平时穿的衣服是村里好心人送来的;屋里的家具也是别人换下后送来的;儿子考上大学,学费是亲戚朋友们凑的;连女儿的个人卫生都是邻居们帮着打理的……
虽然刘超云不宽裕,但他记得时时回报社会。当村医以来,赊欠医药费的情况很常见。有一年,他整理了一下欠账,一共有1万多元,其中有的人已经去世多年。他说,欠就欠了,要是有钱,谁会欠账呢?如今,他还免去了乡亲们的一般诊疗费,村民在他的诊所输液几天,往往只收一二十元。
“我家在仙台镇,距甘刘村十来里地,有个头痛脑热都会跑到这里来看,主要是超云服务态度好,收费低还治病。”正在输液的王志良说,龙泉乡的人也经常来找刘超云看病。
新年许下心愿:希望身边没有病人
“超云,给我量个血压吧。”
“您先坐着歇一会儿。”刘超云边说话边准备血压仪。
“您要按时吃药,可不能再舍不得吃了。”量过血压后,他一边叮嘱老人,一边把测量数据记在本子上。
老人叫张桂枝,是甘刘村的贫困户,今年75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老伴儿身体也不好。7年前,她突发胃出血,强撑着找到了刘超云。“当时可把我吓坏了,赶紧打120,陪她一起去县医院,她住了好几天重症监护室。”刘超云说。
“要不是超云,我早就没命了。”老人抹着眼泪说。她每隔一年就会出现一次危急情况,每次都是刘超云送她去医院,忙前忙后。
去年,叶县率先实施了健康扶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刘超云成为签约村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平时的一般诊疗,他要走村串户,对每个家庭排查摸底,根据每个家庭情况、患者情况、治疗情况,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建立一户一卡、一人一证、一人一档,并对每户家庭做好一年四次的随访体检,还要完善相关记录。像张桂芝这样的老人,刘超云几天不见,就要亲自去家里看看情况。
“行动方便的村民会主动到卫生室来,一些常年卧床或腿脚不便的,我得上家去。”刘超云说,到各家后,不但要量血压,还要为他们做健康指导,宣讲相关的健康扶贫政策。现在,村里谁有什么病,谁对什么药过敏,谁经常吃什么药,谁该去接种疫苗了,该给谁随访体检了,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你的心愿是什么?”记者问。
“希望我的身边没有病人,这也是我今年春节时许下的一个愿望。”他回答道。
“没有病人,那你不就下岗了?”
“那我就可以干别的了,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盯着眼前抱着玩具娃娃走来走去的女儿,又看了看待在一旁的妻子,停顿了一会儿,刘超云一字一句地回答道。(记者 杨沛洁 通讯员 赵贝贝)
4月15日,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的党员志愿者苏秀枝、赵婉华等人深入辖区家属院帮助打扫庭院、清理垃圾,参与到社区举行的“整治环境美化家园”行动中来。
4月14日,记者从鲁山县委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县立足服务党员群众,积极探索“四通一联系”工作模式,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张店乡马村成立腾春苗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目前已发展月季种植600余亩,实现贫困户转移就业41人。
“现在我们不出家门就能学到技术,在家里就能干活,每月能挣1500元到2000元,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该县积极探索“技能培训+村集体+贫困户”“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新型模式,实现“企业盈利、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三赢”局面。
日前,国家民委发布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姚庄回族乡公式郎庙村榜上有名,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特色村寨。郏县姚庄回族乡公式郎庙村是个回族聚集的村寨,全村有382户、1585口人,其中回族群众就有1450人。
该县还将严格落实督查问责制度、实行容错免责制度、推行整治懒政怠政行动,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的工作导向。为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该县建立了由县委领导负责,县委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基层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指导。
为发挥志愿者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引领作用,在即将举行的2017年“悦动全球”第二届舞钢环湖马拉松比赛中,争做弘扬雷锋精神的倡导者,争做创建文明城市的践行者,争做志愿者在行动的推动者,4月12日上午,由舞钢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寺坡街道办事处联合举行的“文明舞钢 志愿同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助力马拉松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寺坡龙湖广场举行。
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解决辖区背街里巷乱堆乱放、老旧社区“脏乱差”、马路市场小广告等10余个方面的问题,3月15日以来,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积极在辖区庭院开展“整治环境美家园”行动,现在活动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预计四月底结束。
近日来,卫东区蒲城街道将环境整治与创卫复检工作紧密结合,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努力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全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扎实推进复审迎检各项工作。
4月11日下午,新华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出动执法车辆8台,调配执法人员40余人,开展集中行动。此次集中行动采取重点街道巡逻与重复检查相结合,对顽固商贩的躲猫猫行为进行回马枪式巡逻,柔性执法与刚性执法齐头并进。
在本届湛河区“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中,作为关爱他人的道德典型,李永和家庭和窦晓伟家庭全票当选。为进一步提升“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的社会参与度,2016年11月,湛河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妇联、区总工会、区文化广电局联合下文,在全区展开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干部不廉洁,群众要举报’的牌子在显眼位置挂着,咋举报我们一看就明白。催生这种现象的正是日前郏县纪委监察局启动的基层党员干部廉洁示范村(社区)评选活动。
“今年,鲁山县交通运输系统确立了‘1351’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下达创建责任书,把创卫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实施“日跟进、周点评、月小结、季奖惩”的工作机制,确保打赢“创卫”攻坚战。
记者近日从鲁山县书协了解到,在日前于郑州召开的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鲁山籍书法家乔延坤当选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主席。
“到今年底,鲁山县要培育1家以上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电子商务企业、引进1-3家有较强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农村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
4月1日,鲁山县举行顶层设计宣讲报告会,邀请王牌智库(深圳)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董事长上官同君作报告。杨英锋强调,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对待顶层设计、对待鲁山的发展,要深入思考,认真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