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平顶山讯(记者 李学义 通讯员 师红军 陈灿灿)4月17日,记者在鲁山县仓头乡“航天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看到,牡丹、芍药正值花期,竞相开放,场面壮观。微风袭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慕名前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以前谁提起鲁山县仓头乡,都知道是个土地贫瘠,产业单一,群众们收入偏低。如今,我们种上了油用牡丹,已经成规模见了效益。”仓头乡党委书记陈强对记者说。
仓头乡位于鲁山县城北25公里处,辖19个行政村,其中9个贫困村,全乡6116户272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198户7521人。仓头乡属于浅山丘陵地区,面积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066亩,群众多依靠种植业为生。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仓头乡政府因地制宜,确立了“文化强乡、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走文化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发展新型经济作物。
仓头乡通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将油用牡丹定为全乡的主导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木本油料作物,浑身是宝,花可观赏,花瓣、花蕊可做茶,根能入药,籽能榨油,并且产籽量大、含油量高,被称为“液体黄金”。油用牡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耐干旱、耐贫瘠、耐高寒,而仓头乡属丘陵地区,气候、土壤非常适合油用牡丹的种植。
经过多方协商,仓头乡政府与河南源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从中国林科院引进油用牡丹项目和优良品种。通过召开动员会,组织干部群众外出考察,聘请专家现场指导,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掌握种植技术,大力发展油用牡丹。
“俺家的地租出去种牡丹了,基地忙的时候俺两口子也都在这儿干活,一年能挣万把块钱。”上仓头村贫困户刘振中高兴的说。刘振中和他爱人把家里的4亩地都租给了牡丹基地,年租金将近3000元,夫妻二人在基地打零工,加上其他收入,一家人在家门口稳定脱贫。
据了解,该基地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其中有贫困户土地200余亩,每年向贫困户支付租金12余万元。基地每年可带动群众就业近500人次,其中有贫困户37户126人,平均月收入可达1500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与群众开展合作,公司提供种苗、农药、技术。力争将种植基地扩大到万亩以上,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谈起来下一步的发展,种植基地负责人姚晓刚充满了信心。
(平顶山新闻热线:180 3758 5596 微信:2800068,映象网“大象帮办”电话:180 0371 9699)
6月11日下午,鲁山县法院召开6月份重点工作推进会。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宏伟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党组成员、副院长马步云主持,班子成员、各部门正副职及员额法官参加会议。
6月11日上午,鲁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室主任、人大代表一行10人对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视察,县卫生健康委主任匡晨阳、主任科员杨昕昕陪同视察。
6月11日上午,鲁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室主任、人大代表一行10人对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视察,县卫生健康委主任匡晨阳、主任科员杨昕昕陪同视察。
近年来,鲁山县农信联社认真贯彻党建统领,不断探索推进党建与经营发展的契合点,充分发挥辖内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形成了“党建+”的工作模式,在业务发展、服务民生、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上持续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地处河南省中西部的鲁山县,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县。
鲁山县人民法院中汤法庭通过调解前置,成功化解一起因追索赡养费引发的纠纷,使纠纷消除在了诉讼前。
“如今俺来到县人民医院看病,医务人员热情优质的接诊服务,秩序井然的就医环境,让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鲁山县人民医院,一位来自该县张店乡的就医患者王先生说。
“谢谢你,要不是咱们,我这钱可能就再也要不回来了!”近日,鲁山法院通过“零书证”判决了一起亲戚间民间借贷纠纷案,领完判决书的郜某握着杨法官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6月5日,距县城三十多公里的该县背孜乡盐店村沟口大桥桥头显得格外热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桥畔的一个个摊位上摆放着农户们精心挑选的花椒、香菇、红薯干、土鸡蛋、山核桃、红小豆等几十种农副产品。
6月4日,记者在鲁山县熊背乡孤山村看到,村道上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篱笆内种满了风景树,扶贫车间飘出的油香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