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平顶山讯(记者 李学义 通讯员 张鸿雨)“农闲时,大家会在文化广场下下棋、跳跳广场舞,到农家书屋翻翻书看看报,那里还有电脑,随时可以上网查询科技知识。”6月11日,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义务管理员冀香丽说。
按照全省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七个一”标准建设的李渡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齐全、文体活动丰富,已成为村民最爱扎堆的地方。
围绕推动乡村振兴,郏县近年来统筹资金20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1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362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5个在建)。每个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均配置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以及室外文化广场和器材设备,每个阅览室藏书5000册以上,且每年都会补充书籍。今年,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基层100余支艺术表演队的5000余人次进行了培训,让群众不出村即可欣赏丰富的文化节目,全县“两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圈”正在形成。
广场建起来了,文化活动也要“活”起来。该县结合“党建引领、以文化人、服务进村”要求,精心组织“快乐星期天”“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扶贫·文化下乡”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送到村民家门口。今年5月,该县启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同唱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题教育活动,目前茨芭镇初中、县第一幼儿园、冢头镇的主题快闪视频浏览量均达10万+。同时,该县还掀起了秀家乡风采、晒奋斗故事、咏赤子之情的热潮,既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
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往深里走、实里去,该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让乡规民约上墙,融入生活、形成实践;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倡导文明节俭、健康向上新风;连续多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亲家和“郏县好人”评选活动,以榜样效应引领道德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魂,我们将着力构建‘县级为龙头、乡镇作支撑、村村可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精心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提振群众精气神,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以文化人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该县有关负责人说。
(平顶山新闻热线:180 3758 5596 微信:2800068,映象网“大象帮办”电话:180 0371 9699)
春日的下午,郏县长桥镇楼王村的贫困群众宋秀梅老人坐在小院中的椅子上,剪刀和梳子快速而有序的在头发上“飞舞”。
废旧砖铺设的干净“海绵路”、整齐的院墙、春意盎然的连片小游园,枝叶繁茂的迎宾柿树和幸福皂角树,新修的古井和外方内圆文化游园,让人流连忘返……4月24日,走进郏县渣园乡东冯庄村,一幅生态和谐美丽画卷铺展开来。
日前,郏县安良镇2020年经济工作会在镇政府院内中召开。安良镇41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机关全体同志、全体班子成员近150人参加了会议。县政府党组副书记李国英出席会议并讲话。
“我这一剪子剪下来的都是钱,剪够100棵红薯苗捆成一捆,我在这儿干一天能挣70多呢,我家里还种了2亩红薯,回头我还能免费领一些红薯苗回家种。”
“我这一剪子剪下来的都是钱,剪够100棵红薯苗捆成一捆,我在这儿干一天能挣70多呢,我家里还种了2亩红薯,回头我还能免费领一些红薯苗回家种。”正在将红薯苗打捆的郏县白庙乡白庙村贫困户冯标正笑着说。
“你去年的五保金是4400元,养老金收入了1305.12元……去年一共收入了8541.1元,你看有漏的没?”4月23日上午,郏县堂街镇关庄村支部书记赵红卫给五保贫困户赵水建核算着他一笔笔的收入。
“前几天赶工把刚到的火龙果新枝都栽上了,过几天温度就升上来了,扎上根,一晚上就能长上来四五公分。”
“前几天赶工把刚到的火龙果新枝都栽上了,过几天温度就升上来了,扎上根,一晚上就能长上来四五公分。”4月23日,在郏县白庙乡马湾新村的农业特色产业园里,9棚火龙果全部种植完毕,今年28岁的韩小刚眼里满是希望的光芒。
清扫路面、清理枯枝烂叶、拔除杂草、修剪树木……4月21日下午,郏县冢头镇机关干部40余人身穿红马甲、手持铁锹、扫帚等劳动工具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花园路在他们的清理下瞬间变得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