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平顶山讯(记者 李学义 通讯员 齐飞)“双替代”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程。为持续打好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和散煤燃烧管控,按照县推进“电代煤、气代煤”的工作要求,郏县茨芭镇采取三项举措积极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强化领导,组织实施。该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主管环保副职为副组长的“双替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召开了由机关全体成员,41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等150余人参加的“双替代”工作推进会,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强化责任,严格标准。茨芭镇严格按照“双替代”工作要求,扎实抓好工作落实。明确工作时间节点,夯实各管区、各村具体责任,建立了详细的“双替代”工作台账。同时对农户购买空调、电暖扇、电热毯的证明材料进行严格审核,一要确保是我镇村民,二要确保是正规购买发票,三要提供本人及购买电器合照。对不符合“双替代”补贴条件的,一律不予办理。
三是强化督察,严厉问责。镇纪委、镇督查办成立“双替代”工作督导组,强化问责,强化督察,对工作不积极、提供证明材料弄虚作假的村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上级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017年县定647户“双替代”任务已全部完成,补贴资金194100元已全部发放到位;2018年4月份县定450户“双替代”任务,目前已完成235户,剩余任务将按照时间节点,在2018年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
(映象网平顶山新闻热线 18037585596 微信:2800068)
8月3日,郏县渣园乡西冯庄村贫困户道安吃过早饭,开始对村内禁燃生活垃圾情况进行巡逻。今年6月份,乡里为他提供了一个村级禁烧员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都能领到300元的补助金,干完村内活之余,在附近找些零活再挣点钱补贴家用,以后家里的状况会越来越越好。
连日来,郏县李口镇围绕各项重点工作,多项并举,强化工作推进,积极推动民生改善,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向小康道路奋进。
建军节前夕,河南郏县黄班长食品有限公司的几名员工冒着酷暑,前去郏县武装部、郏县消防队和郏县看守所慰问官兵,为官兵们送上了企业开发生产的速食豆腐菜,表达了企业对子弟兵的敬意。所到之处,受到了官兵们的热烈欢迎,谱写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郏县渣园乡开展精准扶贫档卡资料展评问题“回头看”活动,乡机关全体同志,驻村第一书记、村责任组长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等100余人参加问题整改。
郏县茨芭镇共有7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目前,已有699名享受到金融扶贫相关政策,金融扶贫覆盖率高达99.43%。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第一次收益金额共计144191.78元,市级千头线带贫项目第一次收益金额共计17800元,已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月1日上午,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郏县冢头镇党委政府走访慰问了镇域内老复员军人及军烈属,向他们送去了米、面、油及生活必需品。
8月1日,郏县安良镇安西村贫困户李应东接过村医王芳递给的500元慰问金,面对一块儿来看望的村干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8月1日,郏县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县消防大队看望慰问驻郏官兵,为他们送来节日的祝福及慰问金。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郏县冢头镇将扶贫做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求每位扶贫干部、帮扶队员都要沉下身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难,以实际行动真扶贫、扶真贫。
为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今年郏县高度重视互联网医院建设工作,通过智能分级诊疗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资源得以互联共享,不仅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沉得下、用得起”,提升了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而且打通了群众就医、问诊不便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名普通农业工作者,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整整26年了。26年来,她对农业科技的执着追求始终不变,对待农民感情始终如一。她,就是郏县农业局的农业专家——黄俊伟。
今年以来,为助力脱贫攻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郏县紧盯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了《郏县产业扶贫十项增收措施指导意见》《烟叶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意见》《郏县到户增收基金扶贫工作方案》《郏县农业扶贫工作方案》等一系列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今年以来,郏县聚焦提高脱贫质量,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百日攻坚提升行动,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领域下真功、出重拳、求实效,不断夯实扶贫路,打好脱贫攻坚战。
7月28日上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教授故乡行之郏县站启动仪式在县医院举行,简短的启动仪式结束后,由郑大一附院20余名郏县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团成员分别与县医院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了对接,相互之间进行了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并进行了现场义诊、业务查房、疑难病例会诊、学术讲座等活动。
郏县堂街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三个着力”,动真过硬,在全镇开展“党政班子成员、责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入户走访看档卡”活动,结合村情逐村“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