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王俊生 通讯员 王春生)平顶山叶县境内的余庄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至4400年。在遗址内一些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夏文化等学术课题研究有重要意义的带有礼制色彩的成组器物,这在中原地区极为罕见,引发广泛关注。
余庄遗址已被确定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3月20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贵族墓惊现于遗址中
余庄遗址位于叶县盐都街道余庄村南,西临103省道(叶县东环城路),东接隆鑫大道,北距沙河近4公里,东西长1600米,南北最宽约1400米,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
2019年,这里准备建设叶县标准化厂房项目,前期经平顶山市文物部门勘探,发现此处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2020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平顶山市文物部门对这里进行考古发掘。
3月20日上午,记者一行赶到余庄遗址,前几天的雨雪让这里变得泥泞不堪。
平顶山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米柯莱介绍了最初的发掘情况,位于遗址南端的探方里是一个较早发现的贵族墓葬,“墓坑里的随葬品排列有序,尽管沾满泥土,但看上去质地精良,器型完好,令人惊艳。”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华是该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他说:“这个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墓葬有数十座,一座被命名为M10的墓葬最为重要,是当时河南境内已发现的随葬器物数量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的龙山文化墓葬,应属于高等级贵族墓葬,研究价值极高。”
吴伟华说,M10墓内随葬器物有33件,均为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个别为灰陶,其中32件放置于墓室内东部二层台上,1件放置在墓室主人腰部左侧。随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两大类,其中的豆、觚器物排列有序,器类成组,数量为7组,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
惊艳的成熟礼制
“M10墓葬发现于2020年10月7日。”吴伟华清楚地记得发掘的日期,M10墓可以说揭开了一位4000年前贵族生活的神秘面纱。
“古人很早就有视死如生的传统,因此他们的陪葬品很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吴伟华说,M10墓是迄今河南境内已发现的随葬器物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礼制色彩最明显的龙山文化墓葬,壶、罐、盘、高柄杯等类别明确。这说明,在当时部落大多数成员还在为填饱肚子而努力时,这批早期的贵族已经过上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宴生活。
在该墓东北不远的另一探方里也发现了一组陶器,共有20多件器物,包括鼎、豆、觚、碗,同样摆放有序,豆与觚依次摆放,数量同为7组,与M10墓内随葬的主要器物数量相同,反映出相同的礼制观念。随后又发现随葬器物呈5组、9组的情况,显示出随葬物品的差异化。
龙山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夏商周文明历史之前。进入商周时期,人们在祭祀、宴请、随葬等方面都有等级森严的礼制,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等。
吴伟华说,此次余庄遗址发现的7组豆和觚的组合,让人联想起后世列鼎列簋的礼制,一些墓中的殉人更彰显了墓主人的贵族身份,发现的一些小墓里则没有随葬品。这些考古成果足以说明,早在龙山时期已有成熟、完备的礼制,同时也不排除余庄遗址部分遗存可能已进入夏代纪年。这些带有明显礼制色彩器物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余庄遗址此前已发现的考古成果,不仅引起我省考古界人士的关注,也引来国内考古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吴伟华说,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此前也专程来到余庄遗址考古现场,指导考古发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认为,中原腹地长久以来都没有发现夏代以前的高等级大墓,余庄遗址M10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学术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遗址里的新发现
在余庄村,发掘出的各类文物放置在一个库房里,工作人员正忙着修复文物,其中M10墓里发掘的33件器物被规整地摆放在一起。
“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器物,价值却非常高。”吴伟华说,这些摆放有序的器物,“说明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这个时段,中原地区已经形成成熟的陶礼器制度,此前在其他地方,有礼器,但没礼制。这个礼器制度,展示的是华夏文明礼制的源头,并且是成熟的礼制,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华夏文明的核心就是礼制,这一发现,把这个礼制又往前推了几百年。”
库房里一件修复好的褐红色细高器物引人注目,器物高约30厘米,三个尖细足,造型美观。
吴伟华说,这件源自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酒具,名字叫鬶,“余庄遗址里发现不止一件这样的器物,说明当时大汶口的东西传到这儿了,这是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吴伟华说,余庄遗址龙山M10墓葬因规模大、等级高,随葬有成套的陶礼,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2021年叶县余庄遗址被纳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2022年继续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又有很多新发现,共清理墓葬21座(含瓮棺葬4座)、灰坑80座、房址4座、井两眼。出土玉、石、陶、骨等各类遗物300余件(组)。通过探沟发掘,在遗址东部边缘地带发现壕沟一条,已探明长度约700米。根据走向、规模和时代,初步判定壕沟属于遗址环壕的一部分。该年度考古发现进一步明确了龙山时期贵族墓葬制度的内涵,确认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规范、成熟的礼器制度。同时通过勘探在遗址边缘地带发现疑似环壕,为下一步探讨遗址的准确范围和边界奠定了基础。
距离余庄遗址十多公里的卫东区蒲城店遗址因发现两座龙山时期古城而备受关注。吴伟华表示,目前来看,蒲城店遗址与余庄遗址关系很密切。
“没想到我们村会有这么大的考古发现。”余庄村党支部书记余国杰说,“村里现有村民1600多人,以前只知道先辈们是几百年前从外地迁移过来的,没想到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古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悉,对于余庄遗址贵族墓中发现的重要文物,暂时采取原址封存保护的措施,直到整个考古发掘结束。
“希望能获得更重大的考古成果,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等重大历史课题不断取得新突破。”吴伟华说。
(映象网平顶山新闻热线:0375-3880000 投稿邮箱:dfjbwjs@126.com )
为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3月19日至20日,郑州市惠济区东风路小学深入开展校园内外大清洁活动,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近日,驻马店市驿城区蚁蜂镇持续开展规范停车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对乱停车辆上锁、及时劝离等“刚”“柔”并济的方式强化辖区道路交通管理,教育引导群众文明安全出行,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近日,平舆县清河街道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
为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净化亮化城镇容貌,营造整洁、文明的镇村环境,连日来,平舆县李屯镇全体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走上街头,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为助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拆违治乱工作,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唐河县东王集乡拿出斩钉截铁的态度、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务求实效的精神,倒排工作进度,明确时间节点,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以“百姓身边增绿”为主题,开展拆违拆临、建绿透绿专项行动
为查漏补缺,继续完善创文工作,3月21日,驻马店市驿城区南海街道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会,会议由南海街道党工委书记刘路生主持,班子成员及各中心所(站)负责人、各社区书记参加了此次会议。
随着换季天气的变化,雨水的冲刷造成辖区道路出现坑洼破损,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3月21日,驻马店开发区关王庙乡组织人员对辖区内街道坑洼路面勘察并进行修补。
为加强和规范非机动车辆有序停放,提升辖区精细化管理水平,营造文明、规范、有序的乡镇环境,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连日来,驻马店开发区关王庙乡持续开展创文志愿服务活动,在街道内新增划非机动车停车线,设置非机动车暂停点,助力文明“归位”。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韩争强 通讯员 陈 征)近年来,许昌市襄城县颍桥回族镇积极探索建立“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以“为民”为宗旨、以“便民”为重点、以“机制”为保障,推动党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长效化,持续为
为营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3月21日,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镇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志愿服务活动。